|
去差館——去警署。 俾差人拉——被警察帶走(引伸為拘捕)[6]。 摩羅差——本指香港差役中的印度差人,廣義上指印巴籍人士,後被誤以為是帶有種族歧視成份的貶意詞。 咕哩──苦力。 新潮口語 擢樣──耍出使人窒息的面部容貌。 淆底——一般是指該人沒有膽色、害怕、退縮、驚惶的意思。 行業術語 火記──原為香港警察術語,意思是出生入死的同火(亦即伙伴之意),是故多誤寫為伙記。餐廳侍應,亦被慣常稱為夥計,與伙記同音。 飛砂走奶:茶餐廳用語,指純咖啡(黑咖啡),飛沙指飛走(不加)砂糖,走奶指去走(不加)淡奶,取而代之加煉奶。 齋啡: 茶餐廳用語,指純咖啡(黑咖啡)。 走青: 茶餐廳用語,一般指粥或麵不加蔥花。 行街:茶餐廳用語,指外帶。 |
香港粵語(英文通稱:Hong Kong Cantonese)亦稱港式粵語、香港話,為流通於香港社會的粵語,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英語及其他的外來詞彙,亦有獨有口語、詞彙、俚語、俗語及粗口,以至不同行業(例如警察)的術語等。 香港粤语,港人一般惯称为“广东话”。根据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广东话为香港的通用语言,有九成人以此为常用语言,香港粤语是以广州话为基础加入英文结合香港自身日常文化而成的一种带有香港特色的粤语。 香港開埠前,原居民有三个群体,分别为圍頭人、蜑家人(又稱水上人)、客家人,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语言(即围头话、疍家话、客家话),其中围头话和疍家话亦是粤语的分支,香港一词的英语译名“Hongkong”就是取自疍家话发音。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人如廣州人、江門人、東莞人、潮州人、閩人陸續入境,各自有不同的語言,如广州话、四邑话及闽南话等。到清朝末年,土客械鬥,大批廣州以及江門平民湧進香港,使粵語(如四邑話)人口增加。香港本為小漁港,以全港人口去計算,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數為苦力以及建築工人,而商人則佔人口較少的比例,加上廣州離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亦大多為廣州人。不少廣州人在香港以及廣州之間打工,廣州人是香港最大的群體,此外亦有不少其他族群,族群之間很少溝通,但部份或以官話或簡單英語溝通。这种情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基本定型。在香港市区,粤语一直是市民的主要语言。 二战后至国共内战后的一段时期,大量人口涌入香港,此时期移民都是以来自广东为主,另外亦有不少来自福建和上海等省市。之后,随着内地逃港潮,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万的速度增长,当中又以广州话人口最多,为方便沟通,香港在教育、广播以及政府机构使用粤语广州话。香港的战后移民出生的一代绝大多数在粤语环境中成长,粤语成为香港华人惯用语言以及通用语。 现在,香港不少人存在懒音问题。 “瘦骨仙”:形容人瘦骨嶙峋。 |
| ||||||||||||||